大众养生网

中医视角胆结石形成原因何在

江一平 中医科 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胆结石的形成在中医理论中多与肝胆湿热、气机郁滞及痰浊瘀阻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胆结石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质偏颇等密切相关,导致胆汁疏泄失常,久而成石。

1、肝胆湿热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或酗酒,易酿生湿热,蕴结于肝胆,使胆汁排泄受阻,湿热煎熬胆汁,逐渐形成砂石。此类患者常伴有口苦、胁痛、小便黄赤等症状,治疗需清热利湿,常用茵陈、栀子等中药促进胆汁排泄。

2、肝郁气滞

情志抑郁或恼怒伤肝,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胆汁运行不畅而瘀积。这类患者多见右胁胀痛、嗳气频作,治疗侧重疏肝解郁,常用柴胡、郁金等理气药物配合白芍柔肝。

3、痰浊瘀阻

素体脾虚或久病伤正,水湿运化失司,痰浊内生,阻滞胆道,与瘀血互结形成结石。患者多伴体胖、舌苔厚腻,治疗需健脾化痰,配伍桃仁、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辅以茯苓、白术健脾祛湿。

胆结石患者应注意清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及高胆固醇食物,保持情绪舒畅。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药物调理,同时定期进行超声等现代医学检查,必要时结合中西医治疗手段,切勿自行服用排石药物以免引发胆道梗阻。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