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肝脏急性炎症反应。常见的致病病毒包括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或血液、体液传播。
该疾病的发生是因肝炎病毒侵入肝细胞后,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影响胆红素代谢和排泄功能。患者除皮肤黏膜黄染外,常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右上腹不适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尿色加深及陶土样粪便。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转氨酶显著升高,总胆红素超过34.2μmol/L,部分患者伴有凝血功能异常。诊断需结合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和腹部超声检查。
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证每日2500-3000ml水分摄入,选择高蛋白、低脂饮食。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肝毒性药物。甲型肝炎患者需进行消化道隔离,乙型肝炎患者应做好血液管理。对于重症倾向者应及时住院治疗,监测凝血功能及肝性脑病征兆。预防重点在于疫苗接种、饮食卫生和规范医疗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