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患有乙肝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流行病学史综合分析,不能仅凭症状自行诊断。若存在相关风险因素或疑似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检查。
1、临床表现
乙肝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右上腹不适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见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黄疸表现。但这些症状并非乙肝特有,也可见于其他肝脏疾病,需结合其他检查判断。
2、实验室检查
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是确诊依据,包括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和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肝功能检查可评估ALT、AST等指标是否异常,腹部超声能观察肝脏形态变化。其中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可诊断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
3、流行病学史
需回顾是否有过乙肝病毒暴露风险,如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共用注射器、不规范纹身或穿耳洞、无防护性行为等病史。同时需确认乙肝疫苗接种情况,未接种者感染风险较高。
出现疑似症状或存在高危行为者,应及时到感染科或肝病科就诊。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肝穿刺活检等进一步检查。早发现、早干预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避免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建议高危人群每6-12个月进行乙肝筛查,日常注意避免血液和体液接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