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较多,常见的有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肝肾损伤、神经系统反应以及血液系统异常等。不同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存在差异,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1、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通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荨麻疹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青霉素、头孢类药物、阿司匹林等易引发过敏反应,使用前需详细询问过敏史并进行皮试。
2、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较为常见,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刺激胃黏膜,抗肿瘤药物易引起消化道溃疡。部分抗生素如红霉素、甲硝唑也可能导致腹泻或便秘等肠道菌群紊乱。
3、肝肾损伤
长期使用解热镇痛药可能造成肝酶升高,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需定期监测肝功能。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化疗药物等具有肾毒性,可能引发蛋白尿或肾功能异常。
4、神经系统反应
部分药物会影响中枢神经功能,如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引起头痛、失眠,抗癫痫药物可能导致嗜睡或共济失调。化疗药物还可能引发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
5、血液系统异常
抗凝血药存在出血风险,化疗药物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减少。磺胺类药物偶见溶血性贫血,使用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水平。
用药期间应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延长疗程。若出现皮疹持续扩散、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或呕血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停药并前往急诊科就诊。慢性病患者长期服药时,建议每3-6个月进行肝肾功能和血液系统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