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脏,可能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该病起病隐匿,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易发展为慢性感染。
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及母婴途径传播。血液传播是最常见的途径,包括共用注射器、输血或使用未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病毒进入人体后,约15-30%的感染者可在急性期自发清除病毒,但70-85%会发展为慢性感染。慢性丙肝可能持续20-30年无明显症状,但会逐渐导致肝纤维化,约20%患者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其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失代偿或肝癌。典型症状包括急性期的乏力、食欲减退,晚期可能出现腹水、黄疸等体征。
建议高危人群如静脉吸毒者、1996年前接受过输血者定期进行丙肝抗体筛查。确诊患者应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目前直接抗病毒药物治愈率可达95%以上。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性接触时正确使用安全套。若发现肝功能异常或相关症状,应尽早就医进行规范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