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源性损伤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因诊断、治疗或护理操作等行为导致的非预期性身体损害。这类损伤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需通过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发生风险。
1、药物相关损伤
部分药物可能因剂量不当、个体差异或过敏反应引发副作用,例如抗生素可能引起肝肾毒性,化疗药物可能导致骨髓抑制。用药过程中需严格遵循个体化给药原则,并监测不良反应。
2、手术操作损伤
术中出现血管误伤、神经损伤或器官穿孔等情况,常见于复杂手术或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术前精准评估、术中影像引导以及精细操作技术可有效减少此类并发症。
3、器械使用相关损伤
内镜操作可能造成消化道黏膜撕裂,心脏介入治疗存在血管穿孔风险。规范器械消毒流程、操作者接受系统培训以及使用实时影像监测技术,能显著降低器械相关损伤概率。
4、院内感染风险
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置管等可能引发尿路感染或血流感染。严格执行手卫生、无菌操作规范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重要防控措施。
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主动向医务人员提供过敏史和既往病史。若治疗期间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向主管医生反馈,必要时通过多学科会诊调整治疗方案。医疗机构需加强质量管控体系,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和持续医护培训,最大限度保障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