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可能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等原因引起的,需及时明确病因并治疗。消化道出血分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症状进行判断。
1、消化性溃疡
胃酸分泌过多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导致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形成溃疡。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也可能诱发溃疡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一般可以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胶体果胶铋胶囊、铝镁加混悬液等药物抑制胃酸、保护黏膜。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进食粗糙食物或剧烈呕吐可能引发破裂出血。此类出血常表现为大量呕血,需紧急处理。通常需在内镜下止血,必要时使用注射用生长抑素、醋酸奥曲肽注射液等药物降低门脉压力。
3、急性胃黏膜病变
严重创伤、大手术或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引发急性糜烂或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咖啡色呕吐物或柏油样便。治疗可选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硫糖铝口服混悬液、康复新液等药物,同时需去除诱因。
消化道出血可能伴随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若出现头晕、心悸、呕血或血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日常需避免饮酒、辛辣饮食,规律服用药物者需定期监测胃肠功能,肝硬化患者应严格遵循软食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