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糜烂是胃黏膜表层出现糜烂性损伤的病理状态,属于消化系统常见问题。该病可能与药物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具体需结合胃镜检查确诊。
1、药物刺激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等非甾体抗炎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黏膜屏障功能。这类药物引起的胃糜烂多表现为餐后上腹隐痛,可伴有反酸症状,一般需停用损伤性药物并配合胃黏膜保护剂治疗。
2、幽门螺杆菌感染
该细菌分泌的尿素酶和细胞毒素会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约60%胃糜烂患者存在此类感染。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性上腹部灼痛、餐后饱胀,确诊后需采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等药物进行根除治疗。
3、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时,胆盐和胰酶会溶解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这种情况常见于胃切除术后患者,典型表现为夜间卧位时加重的烧灼样疼痛,治疗需配合铝碳酸镁咀嚼片中和胆酸,必要时使用多潘立酮改善胃肠动力。
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烫、辛辣食物及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若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表现,或腹痛持续加重超过两周,应及时进行胃镜复查。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不可擅自增减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