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起水泡可以通过日常护理、药物治疗、穿刺引流等方式处理,需结合具体原因选择合适的处理措施。若伴随明显不适或感染迹象,建议及时就医。
1、日常护理
皮肤起水泡后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或摩擦,防止水泡破裂。若水泡较小且无感染,可等待其自然吸收。日常可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减少对患处的刺激。
2、药物治疗
若水泡与感染有关,可遵医嘱外用抗生素药膏如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进行抗感染治疗。若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带状疱疹,需使用阿昔洛韦乳膏等抗病毒药物。瘙痒明显时可口服氯雷他定片缓解症状。
3、穿刺引流
若水泡体积较大或张力较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无菌针头穿刺引流,排出泡液后保留表皮覆盖创面,并用碘伏消毒防止感染。操作后需定期换药,避免过早撕脱痂皮。
皮肤起水泡后应避免自行挑破,以免增加感染风险。若水泡范围持续扩大、出现红肿热痛或渗液化脓,可能提示继发感染,需及时前往皮肤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规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