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蛋白偏高意味着什么

徐信群 普内科 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蛋白偏高通常是指血液或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异常升高,可能提示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改变。常见原因包括剧烈运动、发热、肾脏疾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慢性炎症等,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1、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长时间站立或发热可能导致一过性蛋白偏高。这种情况通常与体液丢失、血液浓缩或肌肉损伤有关,蛋白质会随代谢增加而暂时性升高。此类蛋白偏高一般在休息、补液或退热后逐渐恢复正常,无需特殊治疗。

2、肾脏疾病

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使本应被重吸收的蛋白质漏出至尿液中,引起血白蛋白降低而尿蛋白升高。患者可能伴有水肿、泡沫尿等症状,可通过缬沙坦胶囊、黄葵胶囊等药物改善肾功能,严重时需联合激素治疗。

3、多发性骨髓瘤

该病患者的浆细胞异常增生会大量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导致血液总蛋白显著升高。患者常伴有骨痛、贫血等症状,确诊需骨髓穿刺和蛋白电泳检查,治疗可用来那度胺胶囊、硼替佐米等靶向药物控制病情进展。

4、慢性炎症或感染

结核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慢性疾病可能因免疫反应增强,促使肝脏合成C反应蛋白等急性时相蛋白,造成血液中球蛋白水平升高。这类患者需针对原发病治疗,例如使用泼尼松片调节免疫,或利福平胶囊抗结核治疗。

若发现蛋白偏高,建议完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和免疫固定电泳等检查。日常需注意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避免过度劳累。病理性蛋白升高需在肾内科或血液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切勿自行使用保健品或偏方干预。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