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玻璃影是一种在胸部CT检查中常见的影像学表现,通常指肺组织密度轻度增高,但内部血管和支气管纹理仍可见。它可能由感染、间质性肺病、肿瘤等多种原因引起,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1、感染性疾病
细菌、病毒或真菌等病原体感染肺部时,局部可能出现炎性渗出,导致肺泡腔部分填充形成磨玻璃样改变。患者常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需进行痰培养等检查,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奥司他韦胶囊、氟康唑片等药物治疗。
2、间质性肺疾病
特发性肺纤维化、过敏性肺炎等疾病会导致肺泡间隔增厚,形成弥漫性磨玻璃影。这类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高分辨率CT可显示网格状影,治疗需使用甲泼尼龙片、吡非尼酮胶囊等药物延缓纤维化进程。
3、肿瘤性病变
早期肺腺癌、原位癌等可能表现为局灶性磨玻璃结节,尤其是持续存在的混杂磨玻璃影需警惕。这类病变直径超过8毫米或伴有空泡征时,建议通过穿刺活检明确性质,必要时行胸腔镜手术切除。
出现磨玻璃影应及时到呼吸科就诊,医生会根据病灶的分布特点、变化速度以及血液检查等结果判断性质。对于首次发现的磨玻璃影,建议3-6个月后复查CT观察变化,避免过度焦虑但也不能忽视随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