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症状通常包括腹痛、发热、黏液脓血便、恶心呕吐以及脱水等,可能与沙门菌、志贺菌等病原体感染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腹痛
细菌感染易刺激肠道黏膜并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或痉挛,患者常出现阵发性脐周或下腹部绞痛,排便后腹痛可能暂时缓解。
2、发热
病原体入侵后,机体免疫系统会释放炎性介质,如白细胞介素等,可能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表现为中低度发热,严重感染时体温可达39℃以上。
3、黏液脓血便
细菌侵袭肠黏膜可导致局部糜烂、出血,同时肠道分泌大量黏液,粪便中常混杂血液、黏液或脓液,例如痢疾杆菌感染会引起典型果酱样便。
4、恶心呕吐
细菌产生的毒素可能刺激胃肠道神经,引发胃排空延迟或逆蠕动,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恶心,严重时可伴随喷射状呕吐。
5、脱水
频繁腹泻和呕吐会造成体内水分及电解质大量流失,可能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等症状,婴幼儿还可能表现为囟门凹陷或精神萎靡。
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或脱水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粪便培养等检查。治疗期间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