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颜色通常包括鲜红色、暗红色、淡红色、棕色或黑色等,不同颜色可能反映不同的生理或病理情况,若伴随异常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1、鲜红色
月经初期或经量较多时,子宫内膜快速脱落导致新鲜血液迅速排出,颜色多为鲜红色,属于正常现象。若整个经期均为鲜红色且伴随大量血块,需警惕子宫肌瘤、凝血功能障碍等问题。
2、暗红色
月经中后期经血在宫腔滞留时间较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化,颜色逐渐变为暗红色,通常属于正常生理变化。若暗红色经血持续超过3天且伴有痛经加重,可能与子宫腺肌症、盆腔炎等疾病相关。
3、淡红色
经期后期或经量较少时,血液混合宫颈黏液和阴道分泌物,可能呈现淡红色或水样。长期经色淡红且经量少,需排查贫血、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或气血不足等情况。
4、棕色或黑色
陈旧性血液在子宫内积存时间过长,经氧化后排出可呈深棕色或黑色,常见于月经即将结束或经血排出不畅者。若非经期出现黑褐色分泌物,可能与黄体功能不全、子宫内膜病变有关。
5、粉红色
经血混合宫颈分泌物或存在点滴出血时,可能呈现粉红色。若频繁出现粉红色经血且经量减少,需排除雌激素水平低下、贫血或早孕相关出血。
月经颜色受激素水平、出血速度、血液氧化程度等因素影响。日常需注意观察经期伴随症状(如腹痛、发热、头晕),避免过度节食或剧烈运动,保持外阴清洁。若颜色异常持续2-3个月经周期,建议进行妇科超声及性激素六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