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RI类药物全称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抗抑郁药物,具有调节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等功能。其作用机制、常见药物、适应症及使用注意事项如下:
1、药物定义
SSRI类药物通过选择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浓度,从而改善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这类药物相较于传统三环类抗抑郁药,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2、作用机制
5-羟色胺是调节情绪的重要神经递质,SSRI通过阻断突触前膜的转运体蛋白,减少神经递质的回收过程。这种作用可维持神经细胞间5-羟色胺的有效浓度,帮助恢复大脑边缘系统与皮层之间的神经传导平衡。
3、常见药物
临床常用的SSRI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和西酞普兰。不同药物在起效时间、半衰期和药物相互作用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氟西汀半衰期较长适合维持治疗,舍曲林对心脏传导影响较小。
4、适应症范围
主要适用于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部分药物还可用于治疗经前烦躁症、神经性贪食症等特殊适应症,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选择。
5、使用注意事项
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失眠、性功能障碍等,多数在用药2-4周后逐渐耐受。禁止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联用,存在引发5-羟色胺综合征风险。老年患者需注意低钠血症风险,妊娠期使用需严格评估获益风险比。
这类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初始治疗阶段可能出现焦虑加重等情况,需密切观察。治疗周期通常需要持续6-12个月,突然停药可能引发撤药反应,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调整剂量。用药期间定期复诊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