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时可以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降温、补液等方式帮助退热。常见方法包括物理降温、药物降温、补液、日常护理以及及时就医等,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措施。
1、物理降温
使用退热贴或冷毛巾敷在额头、颈部、腋窝等大血管走行处,通过传导散热降低体表温度。也可用32-34℃温水擦拭四肢、胸背部,利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但需避免用酒精擦拭,可能引起皮肤刺激或酒精中毒。
2、药物降温
当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片、双氯芬酸钠栓等解热镇痛药。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调节体温中枢实现退热,儿童需按体重调整剂量。
3、补液
发热会加速体液流失,建议每小时饮用200-300ml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维持电解质平衡。适量饮用鲜榨果汁、淡盐水可补充水分和维生素,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饮料。
4、日常护理
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之间,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加重代谢负担。每日监测体温3-4次,观察伴随症状变化。
5、及时就医
若持续高热超过3天不退,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或儿童出现拒食、精神萎靡等情况,需立即到急诊科就诊排查脑膜炎、脓毒症等严重疾病。
发热期间应避免捂汗退烧,可能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用药需严格遵循说明书剂量和间隔时间。孕妇、婴幼儿、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出现发热时,建议尽早就医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