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疖子通常由细菌感染毛囊及周围组织引起,常见治疗方法包括热敷、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切开引流以及物理治疗等,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挤压患处。
1、热敷
早期未化脓时可用温热毛巾敷于患处,每日3~4次,每次15分钟。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缓解红肿疼痛。此方法适用于体积较小、未形成脓肿的疖肿,但需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2、外用药物
局部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类药膏。这些药物能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繁殖。用药前需清洁患处,保持干燥,若出现过敏反应需立即停用。
3、口服药物
感染扩散或伴发热时可口服头孢克肟片、阿莫西林胶囊或罗红霉素片等抗生素。严重者需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调整用药方案。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控制血糖,避免反复感染。
4、切开引流
形成明显脓肿且直径超过5毫米时,需由医生进行无菌切开排脓。术后需定期换药,配合口服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此操作需严格消毒,不可自行刺破,否则可能引起败血症等并发症。
5、物理治疗
顽固性疖肿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或超短波治疗,通过光化学作用破坏细菌结构,促进组织修复。一般每周治疗2~3次,5次为1个疗程,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
治疗期间应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水平。若疖肿反复发作、持续增大或伴有高热,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贴身衣物,避免使用公共剃须工具,患病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