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的中医分型主要包括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以及瘀血阻络等类型。不同分型的病因和症状表现存在差异,需通过辨证施治选择适合的调理方案。
1、肝阳上亢
此类患者多因情志失调或肝肾阴虚导致肝阳亢逆,表现为头晕目眩、头痛且胀、面色潮红、急躁易怒等症状。治疗以平肝潜阳为主,常用天麻钩藤饮等方剂,可配伍菊花、石决明等药材清肝泻火。
2、气血亏虚
长期体质虚弱或过度劳累会耗伤气血,引发眩晕并伴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等。中医常用归脾汤加减调理,可加入黄芪、党参等补益气血的药物,同时配合饮食调养。
3、肾精不足
肾阴虚者多见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肾阳虚者常伴畏寒肢冷、夜尿频数。治疗需分阴阳,阴虚用左归丸,阳虚用右归丸,并搭配枸杞、熟地黄等滋补肾精。
4、痰湿中阻
饮食不节导致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阻清窍,出现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祛湿,可添加茯苓、陈皮等化痰利湿之品。
5、瘀血阻络
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会形成瘀血,表现为眩晕且痛、位置固定、舌质紫暗。治疗以通窍活血汤为主,配合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促进气血运行。
眩晕的中医治疗需根据具体证型调整方案,患者若出现持续或加重的头晕症状,建议及时至中医科就诊,通过脉诊、舌诊等明确证候,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延误病情。日常应注意情绪调节,避免过度劳累及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