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并非绝对由遗传决定。该疾病通常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家族聚集性倾向,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若直系亲属中存在焦虑症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较普通人稍高。分子遗传学研究提示,部分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异常有关,如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但目前的基因检测技术尚不能准确预测焦虑症的发生概率。
环境因素在焦虑症发病中起关键作用,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经历重大生活变故或遭受心理创伤的人群,即使没有遗传背景也易患病。童年时期的不良教养方式、家庭关系紧张等后天因素,同样可能诱发焦虑倾向的形成。
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培养兴趣爱好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若出现持续紧张不安、心悸出汗等焦虑症状,建议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专业干预手段可获得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