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己烷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长期或大量接触可能对人体产生多种毒性危害。其主要潜在危害包括神经系统抑制、黏膜刺激、肝肾损伤、皮肤刺激以及致癌风险等。
1.神经系统抑制
环己烷具有脂溶性,可通过血脑屏障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暴露可能导致头晕、头痛、嗜睡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共济失调或意识模糊。动物实验表明,2000ppm浓度下暴露4小时即可引发明显神经行为改变。
2.黏膜刺激
该物质对呼吸道和眼结膜具有直接刺激作用。吸入其蒸气可能引发咳嗽、咽喉灼痛,浓度超过300ppm时可能造成化学性肺炎。眼部接触可导致结膜充血、流泪等刺激性反应。
3.肝肾损伤
长期接触可能影响肝肾功能。代谢产物环己醇需经肝脏转化,可能造成肝细胞脂肪变性。动物实验显示,持续90天暴露于1500mg/m³浓度可观察到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
4.皮肤刺激
直接接触液态环己烷可溶解皮肤脂质屏障,引发接触性皮炎。反复接触可能导致皮肤干燥、皲裂,约5%接触者可能出现过敏性湿疹,这与个体敏感性密切相关。
5.致癌风险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环己烷列为3类致癌物,即现有证据不足以明确其人类致癌性。但动物实验发现,经口给予大剂量可增加肝癌发生率,其代谢产物可能具有遗传毒性。
接触环己烷时应严格遵守职业防护规范,在工业生产中需佩戴防毒面具、化学护目镜及防护手套。若发生急性中毒应立即脱离污染环境,沾染皮肤需用大量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出现持续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毒物代谢监测和器官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