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并不是独立的器官,而是女性卵巢内周期性形成的临时性结构,位于卵巢内部,通常在排卵后由卵泡转化而来。黄体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对维持妊娠有重要作用。
1、位置
黄体位于女性卵巢内部,具体位置取决于排卵发生的卵巢。排卵后,卵泡壁结构塌陷并逐渐形成黄体,其体积与功能状态相关,直径通常为1-3厘米。若发生双侧卵巢交替排卵,可能在不同月经周期中出现左右卵巢黄体交替存在的情况。
2、形成过程
月经周期中成熟卵泡排出卵子后,残留的卵泡壁在促黄体生成素作用下发生结构变化。颗粒细胞与卵泡膜内层细胞在血管侵入后逐渐黄素化,形成富含毛细血管的腺体样结构,显微镜下可见黄色类脂质颗粒沉积,这种颜色特征也是其命名的来源。
3、功能作用
黄体主要分泌孕酮,孕激素能促进子宫内膜增厚及血管增生,为受精卵着床创造良好条件。若成功受孕,黄体可持续分泌激素至妊娠第8-12周,待胎盘形成后才逐渐退化。雌激素则协同孕激素维持子宫内膜稳定性。
4、退化过程
未受孕情况下黄体在排卵后9-10天开始退化,细胞凋亡导致体积缩小,逐渐被结缔组织取代形成白色瘢痕称为白体。该退化过程会引起体内激素水平骤降,最终触发子宫内膜脱落形成月经。
黄体的形态和功能状态直接影响女性生育能力,若出现黄体功能不全可能导致月经周期紊乱或早期流产。建议育龄女性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出现月经异常或不孕情况时需通过超声检查监测和激素水平测定评估黄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