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需要根据伤口的深度、长度、位置以及出血情况综合判断。若伤口较深或存在感染风险,建议及时就医处理。
1、伤口深度
若皮肤豁口深达真皮层或皮下组织,通常需要缝合。这类伤口自行愈合困难,容易形成明显疤痕,缝合可帮助对齐创缘,促进愈合。若仅表皮层破损,一般无需缝合,保持清洁即可。
2、伤口长度
长度超过1厘米的皮肤豁口通常需要缝合,尤其是位于面部、关节等活动部位。较长的伤口难以自然闭合,缝合可减少张力,降低增生性瘢痕风险。短于0.5厘米的浅表伤口可通过无菌敷料包扎处理。
3、出血情况
持续出血或动脉性出血的伤口需缝合止血。若压迫15分钟后仍无法止血,可能伤及血管,需清创后缝合。少量渗血可通过加压包扎控制,无需缝合。
皮肤受伤后建议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覆盖无菌纱布。若伤口污染严重、存在异物或伴随红肿热痛,无论是否缝合均需及时就诊。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缝合、粘合或保守处理,避免自行判断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