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病因来判断。多数情况下,废用性萎缩通过科学锻炼可能改善,但神经损伤或疾病引起的萎缩需结合其他治疗方式。
1、失用性肌萎缩
长期卧床、肢体固定等原因导致肌肉缺乏活动引起的萎缩,可通过循序渐进的锻炼恢复。例如进行抗阻训练、等长收缩练习等,逐步增加运动量刺激肌纤维生长,配合蛋白质摄入,肌肉体积和力量可能逐渐改善。
2、神经源性肌肉萎缩
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病变等原因导致神经信号传导中断时,单纯锻炼效果有限。需先通过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神经营养药物促进神经修复,或进行神经电刺激治疗。待神经功能部分恢复后,再结合被动关节活动、器械辅助训练等维持肌肉状态。
3、疾病相关肌肉萎缩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疾病引发的萎缩,锻炼仅能延缓病情发展。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鲁唑片、依达拉奉注射液等药物控制原发病,配合水疗、按摩等低强度康复手段维持肌肉功能,高强度锻炼可能加速肌肉损伤。
出现肌肉萎缩后,建议尽早就医明确病因。神经内科医生会通过肌电图、肌肉活检等检查判断萎缩类型,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锻炼过程中需监测肌力变化,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肌腱损伤。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保持均衡饮食和规律作息有助于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