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散黄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细菌感染、母鸡疾病等病理性原因有关。该现象通常与鸡蛋本身品质或储存条件相关,但若频繁出现需警惕卫生问题。
1、生理性原因
鸡蛋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受到剧烈震动或温度变化,可能导致蛋黄膜破裂形成散黄。新鲜鸡蛋的蛋黄膜具有一定韧性,但随着存放时间延长(超过20天),蛋白质逐渐脱水,卵黄系带弹性下降,此时轻微晃动也可能引发散黄。这类散黄蛋若无异味仍可食用,但建议尽快烹饪。
2、细菌感染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微生物通过蛋壳气孔侵入后,繁殖代谢会产生硫化氢气体,导致蛋黄膜溶解。此类散黄蛋常伴有蛋液混浊、散发腐臭味,敲开可见蛋黄与蛋清混合呈水样。实验数据显示,常温存放超过7天的鸡蛋微生物污染率可达32%以上。
3、母鸡疾病
当母鸡患有输卵管炎、卵巢炎等生殖系统疾病时,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就可能存在蛋黄膜发育不全的问题。特别是感染禽沙门氏菌的母鸡,其产蛋带菌率可达9%-25%。这类鸡蛋往往在产出时即存在散黄现象,且携带病原菌风险较高。
若发现散黄鸡蛋,可通过透光观察判断:轻微散黄呈淡红色云雾状,重度污染则显暗灰色。建议购买后冷藏保存并在30天内食用,烹饪前注意检查蛋液状态,发现异味或异常颜色应立即丢弃。规模化养殖场通常会通过光照检测、巴氏杀菌等工序控制蛋品质量。
科普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