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可能导致代谢异常、免疫功能下降、骨质疏松、消化系统损伤以及神经精神异常等副作用,具体表现因人而异。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1、代谢异常
激素可能干扰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引发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等库欣综合征表现,同时增加血糖和血脂升高的风险。这类代谢紊乱与激素对胰岛素敏感性的抑制及脂肪重新分布有关。
2、免疫功能下降
激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长期使用会降低白细胞吞噬功能,导致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概率增加。患者可能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皮肤黏膜真菌感染等情况,严重时可发生败血症。
3、骨质疏松
激素通过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钙磷排泄等机制,造成骨量丢失加速。患者可能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等症状,骨折风险较常人增加3-4倍,常见部位包括脊椎和髋部。
4、消化系统损伤
激素会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削弱胃黏膜保护屏障,可能诱发或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黑便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消化道出血或穿孔。
5、神经精神异常
激素可穿透血脑屏障影响中枢神经系统,部分患者会出现情绪波动、焦虑、失眠等表现,少数可能出现认知功能下降或精神症状,如幻视、幻听等。
使用激素类药物时应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突然停药。建议定期监测骨密度、血糖、电解质等指标,日常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若出现持续头痛、呕血或精神行为异常等严重反应,需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