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扭伤恢复期的正确护理方法主要包括遵循RICE原则、药物治疗、支具固定、康复锻炼以及定期复查等。恢复期间需注意避免二次损伤,并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护理方案。
1、遵循RICE原则
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采用休息(Rest)减少关节压力。24-48小时内用冰袋冰敷(Ice)15-20分钟/次,间隔1小时重复,可收缩血管减轻肿胀。使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时需保持血液循环通畅,夜间可适当松解。抬高患肢(Elevation)需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促进淋巴回流。
2、药物治疗
若存在明显疼痛,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炎症反应。局部肿胀持续者可外敷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或外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但需避开皮肤破损处。中药制剂如活血止痛膏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支具固定
韧带Ⅱ度损伤患者需佩戴踝关节支具4-6周,限制关节内外翻活动。夜间睡眠时可使用充气式护踝保持中立位。步行训练初期建议使用拐杖分担30%-50%体重负荷,逐步过渡到完全负重。
4、康复锻炼
肿胀消退后开始踝泵运动,每日3组,每组20次。2周后增加抗阻训练,用弹力带进行背屈、跖屈及内外翻练习。4周后可进行单腿平衡训练,从睁眼静态站立逐步过渡到闭眼动态训练。游泳、固定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恢复关节活动度。
5、定期复查
损伤后1周需影像学复查排除隐匿性骨折,4周评估韧带愈合情况。物理治疗师会根据关节稳定性测试结果调整康复计划,若出现持续疼痛或关节松动感,需考虑MRI检查明确软组织损伤程度。
恢复期间需保持患肢干燥清洁,睡眠时用枕头垫高踝部。若发现皮肤温度升高、肿胀加剧或出现搏动性疼痛,应立即就诊排除深静脉血栓。完全恢复运动前需通过单脚跳跃测试、8字跑测试等功能性评估,确保关节稳定性达到运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