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疾病可能会引起结石,常见原因包括尿路感染、尿路梗阻、代谢异常、解剖结构异常以及慢性炎症等。若存在上述因素,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治疗。
1、尿路感染
细菌感染会导致尿液酸碱度改变,例如变形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呈碱性,促使磷酸盐、铵等物质沉积形成结石。此类感染还可能伴随尿频、尿急等症状,一般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2、尿路梗阻
前列腺增生、输尿管狭窄等疾病可能引起尿液滞留,导致尿液中钙、草酸等成分过度浓缩并析出结晶,逐渐形成结石。此类疾病常伴随排尿困难、尿流变细等症状,需通过手术解除梗阻或使用坦索罗辛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
3、代谢异常
高钙尿症、高尿酸血症等代谢性疾病可增加尿液中钙盐、尿酸盐的浓度,超出溶解度后易结晶成石。此类患者需调整饮食结构,必要时遵医嘱服用枸橼酸氢钾钠颗粒、别嘌醇片等药物调节代谢状态。
若出现腰痛、血尿等疑似结石症状,建议尽早就诊泌尿外科,通过超声、CT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期间需增加饮水量,每日建议摄入2000-3000ml液体以稀释尿液,同时根据结石成分调整饮食结构,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