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手术通常适用于血管疾病、肿瘤治疗、出血控制等特定情况,需根据患者病情由专业医生评估决定。是否必须进行介入治疗,主要取决于病变类型、严重程度及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
1、急性心肌梗死
当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时,需立即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能在90分钟内快速开通堵塞血管,使心肌再灌注成功率提升至95%以上,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这种微创治疗较传统开胸手术恢复更快,已成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案。
2、恶性肿瘤局部治疗
对于肝癌、肺癌等实体肿瘤,当病灶位置特殊或患者无法耐受开腹手术时,可采用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或射频消融术。肝癌患者接受TACE治疗后,1年生存率可达60%-80%。介入治疗能精准定位肿瘤供血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同时栓塞血管,实现局部高浓度给药和肿瘤缺血双重治疗效果。
3、致命性出血性疾病
消化道大出血、产后大出血等危急情况下,介入栓塞术能快速定位出血点。通过导管注入明胶海绵或弹簧圈进行血管栓塞,止血成功率超过90%,较传统手术减少创伤并缩短抢救时间,特别适合凝血功能异常或手术高危患者。
4、血管结构异常
主动脉夹层、颅内动脉瘤等血管病变破裂风险高时,介入治疗具有独特优势。腹主动脉瘤患者接受覆膜支架植入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微创技术可避免开胸/开腹手术的巨大创伤,通过血管腔内修复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5、器官功能保留治疗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时,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这种介入治疗在局麻下完成,术后48小时即可恢复饮食,较外科分流术更易被患者接受。
出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到具备介入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就诊。医生会通过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等检查评估手术指征,结合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需注意介入治疗后需定期复查,如冠心病患者术后需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支架内再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