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宫缩痛可通过热敷、按摩、药物治疗、适当活动及心理调节等方式缓解,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法。若疼痛持续加重或伴有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1、热敷
用温毛巾或热水袋敷于下腹部,温度控制在40℃-45℃,每次15-20分钟。热量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同时有助于恶露排出。注意避免烫伤皮肤,每日可进行2-3次。
2、按摩
以顺时针方向轻柔按摩子宫底,配合呼吸放松腹部肌肉。按摩可刺激子宫收缩力均衡分布,帮助子宫复旧的同时减轻宫缩痛感。哺乳时产生的催产素会加强宫缩,可在哺乳后进行按摩效果更佳。
3、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甾体抗炎药,中成药如益母草颗粒、新生化颗粒等可促进子宫修复。需注意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药物通过乳汁影响婴儿。
4、适当活动
产后6-8小时开始床上翻身活动,24小时后逐步下床行走。适度运动能促进子宫收缩规律化,通过体位改变分散疼痛感知,但需避免提重物或过度劳累,活动时间每次不宜超过30分钟。
5、心理调节
通过音乐疗法、深呼吸训练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家属可协助进行腰骶部按压。焦虑情绪会降低疼痛阈值,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减轻不适感,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疏导。
产后需注意观察恶露量及性状,保持外阴清洁。若出现剧烈腹痛、恶露异味或出血量突然增多,应立即就诊。哺乳产妇用药前需告知医生哺乳情况,日常建议采取侧卧位休息,使用收腹带时不宜过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