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膀胱炎是一种以膀胱黏膜炎症和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通常表现为血尿、排尿疼痛等症状。其病因多样,可能与感染、药物刺激、放疗或化疗等因素相关。
出血性膀胱炎的常见病因包括细菌或病毒感染、某些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的毒性作用、盆腔放疗对膀胱黏膜的损伤,以及膀胱内异物或器械操作导致的创伤。其中,感染性病因最为常见,如大肠埃希菌、腺病毒等病原体侵袭膀胱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和血管破裂出血。患者典型症状为肉眼血尿,可伴有尿频、尿急、排尿灼痛感,严重时可能出现血凝块堵塞尿道导致排尿困难。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下腹部胀痛、发热等全身症状。
治疗需针对具体病因,如细菌感染时需使用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等抗生素;药物或放疗引起的膀胱炎需停用相关药物,并通过水化、碱化尿液促进代谢物排出。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可控制出血,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疼痛。对于严重血尿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膀胱冲洗或内镜下止血。
日常生活中建议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避免摄入酒精、辛辣食物等刺激物。接受盆腔放疗或化疗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美司钠等膀胱保护剂。若出现持续血尿伴排尿困难,应及时到泌尿外科就诊,通过尿常规、膀胱镜等检查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导致贫血或肾功能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