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肿疼可能是由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部外伤、耳廓软骨膜炎或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常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日常护理等。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皮肤受细菌或真菌感染时,可能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药物控制感染,伴有发热者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
2、中耳炎
中耳腔炎症会导致耳道肿胀、耳闷及搏动性疼痛,严重时可能引发鼓膜穿孔。通常需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氧氟沙星滴耳液进行抗感染治疗,渗出物较多时可配合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分泌物排出。
3、耳部外伤
耳部受到撞击或挤压后,局部软组织损伤会引起肿胀疼痛。急性期需冷敷减轻水肿,48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吸收。若形成血肿,需穿刺抽液并加压包扎。
4、耳廓软骨膜炎
耳廓软骨膜发生炎症时会出现明显红肿、灼热感,可能伴随耳廓畸形。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等广谱抗生素,形成脓肿者需切开引流并清除坏死软骨。
5、过敏反应
接触过敏原后耳部皮肤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常伴有瘙痒感。可口服氯雷他定片抗过敏,局部涂抹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同时需避免搔抓患处。
出现耳朵肿疼症状时,建议避免自行掏耳或压迫患处。若疼痛持续加重、伴有听力下降或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通过耳内镜、血常规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期间需保持耳道干燥,淋浴时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防止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