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呈棕色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肝胆疾病、溶血性疾病、尿路感染等病理因素有关。日常需结合具体诱因及伴随症状进行判断,必要时就医检查。
1、生理性原因
食用大量富含色素的食物如蚕豆、芦荟等,其中的天然色素未被完全代谢,可能随尿液排出使其呈现棕色。此外,服用利福平、甲硝唑等药物时,药物代谢产物也可导致尿液暂时性变色,通常停药后1-2天即可恢复正常,无需特殊处理。
2、肝胆疾病
肝炎、胆管结石等疾病会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使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并经肾脏排出,形成胆红素尿。这类患者常伴有皮肤黄染、陶土色粪便等症状,需通过肝功能、腹部B超等检查确诊。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熊去氧胆酸胶囊、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等保肝利胆药物。
3、溶血性疾病
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疾病会引起红细胞大量破裂,血红蛋白通过肾小球滤出形成血红蛋白尿。患者可能出现发热、腰背痛、酱油色尿等表现,可通过血常规、尿隐血试验等检查辅助诊断。急性期需静脉补液碱化尿液,必要时输注洗涤红细胞。
若排除饮食或药物因素后仍持续存在棕色尿,尤其伴随腹痛、乏力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消化内科或血液科。需注意避免自行服用中草药或保健品,防止加重肝脏代谢负担,日常保持每日1500-2000ml饮水量有助于观察尿液颜色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