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水的治疗需根据病因及病情选择合适方法,不存在“最佳药物”这一绝对说法。通常可遵医嘱使用利尿剂、人血白蛋白、抗感染药物等,必要时需进行腹腔穿刺或手术治疗。
1、利尿剂
螺内酯、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利尿剂是肝硬化、心衰等疾病导致腹水的常用药物,能促进水分排出。其中螺内酯可拮抗醛固酮,呋塞米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发挥作用,两者常联合使用以减少电解质紊乱风险。
2、人血白蛋白
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腹水需补充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组织间隙水分回流入血。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或严重肝病患者,需配合利尿剂使用才能有效减少腹水。
3、抗感染药物
若腹水由腹腔感染(如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引起,需使用头孢曲松、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控制感染。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腹水常规和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4、腹腔穿刺引流
对于大量腹水引发呼吸困难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需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单次放腹水量不宜超过3000ml。术后需密切监测血压及电解质,必要时输注白蛋白预防循环功能障碍。
5、手术治疗
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顽固性腹水可考虑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肿瘤性腹水需根据原发癌种选择化疗、靶向治疗或姑息性腹腔热灌注治疗。
患者出现腹水应及时就医完善肝功能、腹部超声、腹水生化等检查,明确病因后制定个体化方案。切忌自行使用利尿剂,以免引发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治疗期间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监测体重和尿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