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一般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活血化瘀、防病保健以及调节免疫等功效和作用。其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热力刺激穴位,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1、温经散寒
艾灸的温热作用可驱散体内寒邪,改善气血运行不畅。对于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经、风寒湿痹等,艾灸能缓解关节冷痛、小腹寒凉等症状,常见于关元穴、肾俞穴等部位施灸。
2、扶阳固脱
艾灸能温补阳气,适用于阳气虚弱或虚脱状态。对于久泻、遗尿、脏器下垂等病症,通过灸治神阙穴、足三里等穴位,可提升机体固摄能力,改善四肢厥冷、疲乏无力等表现。
3、活血化瘀
艾叶的辛温特性配合热力刺激,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针对跌打损伤后的瘀血肿痛,或气滞血瘀型痛症,艾灸血海穴、阿是穴等能加速淤血消散,缓解肿胀和疼痛。
4、防病保健
日常规律艾灸特定穴位可增强体质。如灸足三里能调理脾胃功能,灸关元穴可培补元气,长期坚持有助于提升抗病能力,延缓衰老,符合中医“治未病”理念。
5、调节免疫
艾灸通过刺激经络可调整机体免疫状态。研究表明,艾烟中的挥发成分和温热效应能激活免疫细胞,适度增强机体防御功能,对易感冒、过敏性鼻炎等免疫相关症状有辅助改善作用。
进行艾灸时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灼伤皮肤。孕妇腰腹部、高热患者及皮肤破损处不宜施灸,体质偏热者应控制灸量和频率,施灸后注意保暖,避免立即接触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