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主要通过燃烧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对特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以达到调整气血、防治疾病及保健的目的。其核心机制在于通过热力与药效结合,激发人体自我修复能力。
艾灸的历史可追溯至中国古代,属于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操作时通常将艾绒点燃后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穴位,间接灸包括隔姜灸、隔盐灸等形式,借助介质减少直接灼烧感。其治疗原理基于中医理论中的“温通”作用,通过热力渗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驱散寒湿邪气,常用于寒性病症如关节冷痛、胃寒腹痛,或虚证如气虚乏力。现代研究认为,艾灸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缓解慢性炎症或功能紊乱,例如对过敏性鼻炎、慢性盆腔炎等疾病有一定辅助疗效。
进行艾灸时需注意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由具备资质的中医师根据个体体质辨证选穴。施灸过程中要控制温度与时间,避免灼伤皮肤。孕妇腹部、大血管处及皮肤破损区域不宜施灸,阴虚火旺体质者慎用。治疗后需注意保暖,避免立即接触冷水。若出现水疱等异常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