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阳虚和肾阴虚是中医肾虚的两种证型,区别主要在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原则不同。肾阳虚以阳气不足为主,肾阴虚则以阴液亏损为特征,需辨证施治。
1、病因病机
肾阳虚多因久病耗损、年老体衰或过食寒凉导致肾阳不足,温煦功能减弱,形成“阳虚生外寒”的病理状态。肾阴虚则因长期熬夜、房劳过度或热病伤阴,导致肾阴亏虚,阴不制阳而出现虚热内生。
2、临床表现
肾阳虚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小便清长、性功能减退及水肿等虚寒症状。肾阴虚则常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虚热征象。
3、治疗原则
肾阳虚需温补肾阳,常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等中成药。肾阴虚应滋补肾阴,常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等药物。两者均需配伍益精填髓的中药,但用药方向截然相反。
日常应注意避免过度劳累,肾阳虚者需减少寒凉食物摄入,适当进行太极拳等温和运动;肾阴虚者忌食辛辣燥热之物,可练习八段锦调节气机。若出现相关症状,建议至正规中医院辨证施治,不可自行盲目用药以免加重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