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改善睡眠质量一般具有养心安神、疏肝解郁、补益气血、滋阴降火、健脾和胃等功效和作用。中医认为睡眠障碍多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需辨证施治。
1、养心安神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神不宁易导致失眠。酸枣仁、柏子仁等药材含黄酮类物质,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平衡改善入睡困难。临床常用归脾汤等方剂,适用于多梦易醒人群。
2、疏肝解郁
肝气郁结引发的烦躁失眠,常用柴胡、白芍等配伍。现代研究显示柴胡皂苷可调节γ-氨基丁酸水平,对焦虑型失眠效果显著,常体现在逍遥散等方剂的应用中。
3、补益气血
气血亏虚导致的眠浅易醒,人参、黄芪等补气药能提升血红蛋白携氧能力,配伍当归、熟地等补血药,通过改善脑部供血延长深睡眠周期,常见于八珍汤等处方。
4、滋阴降火
更年期潮热失眠多属阴虚火旺,知母、地黄等滋阴药可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降低核心体温。六味地黄丸等方剂能有效缓解夜间盗汗导致的睡眠中断。
5、健脾和胃
《黄帝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茯苓、白术等健脾化湿药可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改善晚餐后腹胀导致的入睡困难,常见于参苓白术散的配伍应用。
改善睡眠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建议配合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注意避免睡前过度兴奋,营造适宜睡眠环境。若长期失眠伴有日间功能损害,应及时到睡眠专科就诊排查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