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和结肠的位置不同主要体现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通常可从解剖位置差异、形态结构不同以及生理功能区别三方面进行区分。
1、解剖位置差异
结肠位于腹腔及盆腔内,整体围绕在小肠周围,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升结肠起于盲肠,沿右侧腹上行至肝下方;横结肠从肝曲向左延伸至脾曲;降结肠自脾曲沿左侧腹下行至髂嵴水平;乙状结肠连接降结肠与直肠。直肠则位于盆腔内,上端与乙状结肠相连,下端延伸至肛门,全长约12-15厘米,紧贴骶骨和尾骨前缘走行。
2、形态结构不同
结肠表面可见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三种特征性结构。结肠带由纵行肌增厚形成,沿肠管纵轴走行;结肠袋是因结肠带短于肠管形成的囊状膨出;肠脂垂是附着在结肠带的脂肪突起。直肠则缺乏这些结构,肠腔相对平直,黏膜形成2-3个半月形横向皱襞(直肠横襞),其中最大且恒定的位于直肠右前壁,距肛门约7厘米。
3、生理功能区别
结肠主要承担吸收水分、电解质以及暂时贮存食物残渣的功能,其节段性收缩(袋状往返运动)和集团蠕动帮助形成固态粪便。直肠作为消化道末端,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成型粪便,当直肠内压达到阈值时引发便意,通过肛门括约肌协调完成排便反射。
日常应注意观察排便习惯变化,若出现便血、里急后重或持续便秘等情况,建议及时到消化科就诊。进行肠镜检查时可清晰观察到结肠与直肠的解剖分界,有助于疾病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