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胆不能食用,也没有明确的健康益处,反而可能引起中毒。鱼胆中含有多种有毒成分,误食后可能引发严重的中毒反应,需立即就医处理。
1、鱼胆含有毒性成分
鱼胆中的鲤醇硫酸酯钠、氢氰酸等物质具有强烈毒性,会直接损伤人体细胞。这些毒素可破坏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肝肾功能异常,严重时可能引发急性肝衰竭或肾衰竭。
2、中毒症状明显
误食鱼胆后2-12小时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毒素吸收后可能引起皮肤黄染、尿量减少、肝区疼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心律失常、抽搐等全身中毒反应,需紧急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3、传统认知存在误区
民间有“鱼胆明目、清热”等错误说法,但现代医学证实其并无药用价值。鱼胆毒素耐高温,无论是生吞、煮熟或泡酒均无法灭活,食用后中毒风险极高。
若不慎误食鱼胆,应立即前往医院急诊科进行洗胃、导泻等毒物清除处理,并监测肝肾功能指标。日常烹饪鱼类时应彻底去除鱼胆,避免胆汁污染鱼肉。出现任何不适症状需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切勿自行催吐或服用偏方延误救治。
科普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