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辣食物中的“辛”在中医理论中主要指具有发散、行气作用的味觉特性,而在现代营养学中多指食物中含有的刺激性成分。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中医辛味药材
中医将“辛”归为五味之一,指药材具有发散表邪、疏通气血的作用。例如生姜含姜辣素,可通过刺激体表促进发汗,缓解风寒;薄荷含薄荷醇,能疏散风热,改善咽喉肿痛。这类药材多用于外感病初期或气滞血瘀证。
2、食物辛辣成分
现代科学认为辛辣感主要源于辣椒素(辣椒)、大蒜素(大蒜)、异硫氰酸酯(芥末)等化合物。这些成分通过激活口腔TRPV1受体产生灼热感,同时刺激消化液分泌,如辣椒素可促进胃黏膜血流,增强食欲但过量易引发胃痛。
3、味觉与功效共性
无论是中医的辛味药材还是现代辛辣食物,其共性在于含有挥发性活性物质。这些成分能扩张血管(如姜酚促进血液循环)、抗菌(如大蒜素抑制幽门螺杆菌)、调节代谢(如辣椒素促进脂肪分解),但过度摄入会损伤黏膜。
日常食用辛辣食物需根据体质调整,阴虚火旺者建议减少摄入,胃溃疡患者应避免辣椒、芥末等强刺激性食物。出现持续胃痛、腹泻等不适时,应及时就医检查黏膜损伤程度。
科普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