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丝菌病主要由申克孢子丝菌感染引起,可能通过皮肤损伤接触污染物、职业暴露或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诱发。该病常见于从事农业、园艺等工作的人群,需结合病因进行针对性防治。
1、病原体感染
申克孢子丝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腐木和植物中的双相性真菌。当皮肤存在微小破损时,直接接触带有该真菌的物质(如玫瑰刺、稻草等)可能导致感染。感染初期常表现为局部无痛性结节,逐渐发展为溃疡或淋巴管炎。临床确诊需通过真菌培养或病理检查,治疗可遵医嘱使用伊曲康唑胶囊、特比萘芬片或碘化钾溶液等抗真菌药物。
2、皮肤屏障受损
皮肤完整性破坏是重要的感染途径。动物抓伤、昆虫叮咬、外伤或手术创口均可为真菌提供入侵通道。日常工作中接触带菌物质的矿工、花农等职业人群感染风险显著增高。建议高危人群作业时佩戴手套等防护用具,出现可疑皮损后及时用碘伏消毒,避免搔抓加重感染。
3、免疫功能低下
糖尿病、艾滋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因机体抵抗力下降更易发生播散性感染。这类患者可能累及肺部、骨骼甚至中枢神经系统,需进行全身抗真菌治疗。临床常用两性霉素B注射液联合口服伏立康唑片,同时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改善预后。
若存在可疑真菌接触史并出现慢性皮肤溃疡、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建议尽早就诊皮肤科。医生会根据感染范围和患者免疫状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完成疗程,避免擅自停药导致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