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可以通过避免高危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针具等措施进行预防。若存在感染风险,还可通过暴露前或暴露后预防用药降低感染概率。日常需注意血液和体液接触防护,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
1、避免高危性行为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与多个性伴侣或未知感染状况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能有效阻隔病毒,降低传播概率。建议固定性伴侣并保持相互忠诚。
2、避免共用针具
静脉注射吸毒者共用针头、注射器等器具时,残留血液可能导致病毒传播。使用一次性或严格消毒的针具,或改用美沙酮等替代维持治疗,可切断该传播途径。医疗机构需确保医疗器械彻底灭菌。
3、暴露前预防用药
高风险人群如HIV阴性伴侣与感染者共同生活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暴露前预防。每日服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等复合抗病毒药物,使体内维持足够药物浓度,阻止病毒建立感染。
4、暴露后紧急阻断
发生高危行为或职业暴露后,2小时内服用拉替拉韦、多替拉韦等阻断药物效果最佳,最迟不超过72小时。需连续服用28天,并定期检测HIV抗体,阻断成功率可达80%以上。
5、母婴传播阻断
感染HIV的孕妇需在妊娠期、分娩期和哺乳期全程接受抗病毒治疗。选择剖宫产、避免母乳喂养并使用婴儿配方奶粉,可使母婴传播率从15-45%降至1%以下。
艾滋病预防需采取综合措施,发生高危行为后应及时到疾控中心或传染病医院进行检测。暴露前后预防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自行停药或漏服会导致预防失败。日常接触如共用餐具、蚊虫叮咬等不会传播HIV,应消除对感染者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