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Ⅱ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可分为莫氏Ⅰ型、莫氏Ⅱ型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三种类型,具体分型需通过心电图特征判断。其发生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或药物影响等因素相关,需结合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综合评估。
1、莫氏Ⅰ型
又称文氏型阻滞,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一个P波后QRS波群脱落。此型多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心肌炎等可逆性因素引起,患儿可能出现心悸、乏力等症状,但部分症状较轻。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感染引起者可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头孢克肟颗粒等抗感染药物。
2、莫氏Ⅱ型
心电图上PR间期固定不变,但间歇性出现QRS波群脱落,常呈2:1或3:1传导。此型多提示器质性病变,如先天性房室结发育异常或心肌损伤,易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可能出现头晕、晕厥等严重症状,需密切监测。急性期可短期使用硫酸阿托品片提升心率,必要时需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
3、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表现为连续两个及以上P波不能下传,心室率显著下降至40次/分钟以下。常继发于严重心肌炎、心脏术后并发症或先天传导系统畸形,患儿易出现阿-斯综合征等危急情况。需紧急处理,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并评估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指征。
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若患儿出现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等表现,应立即送医。所有治疗均需在专业儿科心血管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不可自行调整药物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