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该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临床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特征,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少数可能引发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1、病原体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所致,其中EV71感染更易导致重症病例。病毒通过鼻咽分泌物、疱疹液及粪便等途径排出,在湿热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
2、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玩具、食具等均可感染。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消化道传播也存在可能,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3、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手、足、口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部分伴有发热、食欲不振。口腔黏膜疹易破溃形成溃疡,影响进食。重症病例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肢体抖动等。
4、治疗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发热可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口腔溃疡可应用开喉剑喷雾剂,皮肤疱疹需保持清洁预防继发感染。重症患儿需住院进行生命支持治疗。
5、预防措施
日常加强手卫生,对患儿分泌物及污染物及时消毒。EV71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适龄儿童推荐接种。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到人群密集场所,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隔离。
本病具有自限性,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体温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呕吐或肢体抖动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期间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