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什么是嗜碱性粒细胞

汤多壮 血液内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嗜碱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类型,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主要参与过敏反应和免疫调节。其细胞质中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通常占外周血白细胞的0.5%~1%,可通过血液检测发现异常变化。

1、形态特征

嗜碱性粒细胞直径约10~15微米,胞质内含有粗大的深蓝色颗粒,颗粒中富含肝素、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这些颗粒在染色后呈现独特的嗜碱性特征,显微镜下容易辨识。

2、产生与分布

该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后释放入血,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少量分布在结缔组织或黏膜部位。寿命较短,通常存活数小时至数天。

3、生理功能

当机体接触过敏原时,细胞表面的IgE抗体会与抗原结合,触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介质,引发血管扩张和支气管收缩。此外还能通过释放肝素调节血脂代谢,并参与抗寄生虫免疫反应。

4、活化过程

受到炎症因子刺激后,细胞膜表面的CD63、CD203c等标记物表达增高,颗粒内容物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细胞外。这种活化过程在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中尤为明显。

5、临床意义

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常见于过敏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或某些感染性疾病。若血液检测发现数值异常,需结合过敏原检测、骨髓穿刺等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若血常规检查显示嗜碱性粒细胞水平持续异常,建议及时到血液科或免疫科就诊。医生会根据具体临床表现安排相关检查,患者应避免接触已知过敏物质,切勿自行服用抗过敏药物掩盖病情。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