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与血之间在中医理论中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具体可归纳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以及血能养气五个方面。
1、气能生血
气的运动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例如脾胃运化水谷精微需要中焦之气的参与,才能转化为营气和津液,最终形成血液。若气虚导致生血不足,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等血虚症状。
2、气能行血
血液的运行依赖气的推动作用,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肺气助心行血于全身,肝气疏泄维持血液通畅。若气机阻滞形成气滞,则可能引发痛经、胸胁胀痛等血瘀表现。
3、气能摄血
气对血液具有固摄作用,脾气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当脾气虚弱时,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气不摄血的出血症状。
4、血能载气
血为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血才能正常输布至全身组织。若大量失血导致气随血脱,可能出现四肢厥冷、气息微弱等危重证候。
5、血能养气
血液通过濡养脏腑组织,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长期贫血患者常伴有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等气虚表现,正是血虚不能养气的具体体现。
日常应注意保持情绪舒畅以防气机郁滞,适当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促进气血流通。饮食上可搭配红枣、山药等健脾养血之品,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期熬夜损耗气血。若出现明显气血失调症状,建议到正规中医医疗机构辨证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