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结石是尿液中矿物质结晶沉积在泌尿系统内形成的坚硬物质,常发生于肾脏、输尿管、膀胱或尿道。其形成与代谢异常、尿液成分改变及尿路结构异常等因素相关。
1、形成原因
尿液成分变化是主要诱因。当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等物质浓度过高,或抑制结石形成的枸橼酸含量过低时,易形成结晶。长期尿液浓缩、饮水不足会加剧这一过程。尿路感染时细菌分解尿素产生的碱性环境,也容易促进磷酸盐类结石生成。
2、常见症状
典型表现为突发性腰部或下腹部剧烈绞痛,常向会阴部放射。结石移动可能划伤尿路黏膜,引发肉眼可见的血尿或镜下血尿。伴随症状包括尿频、尿急、排尿灼痛,严重时可能出现寒战、发热等感染征象。部分患者会出现尿流中断或排尿困难。
3、治疗方法
5毫米以下结石可通过多饮水配合药物排出,常用坦索罗辛扩张输尿管,双氯芬酸钠缓解疼痛。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10-20毫米的肾结石,利用高能声波将结石粉碎。经皮肾镜或输尿管镜手术可直接取出较大或嵌顿结石,术后需放置双J管防止输尿管狭窄。
日常建议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浓茶)和动物蛋白摄入。反复发作患者应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进行24小时尿成分分析。存在代谢异常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别嘌呤醇、噻嗪类利尿剂等药物调节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