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为特征的肾脏疾病,属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类型,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水肿及低蛋白血症。其具体病因、症状和诊断方式如下:
1、病因
膜性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约占75%,可能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有关。继发性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乙肝病毒感染、肿瘤或长期使用青霉胺等药物引发,这些因素可导致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
2、症状
典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包括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3.5克、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患者常出现晨起眼睑水肿和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可能伴有胸腹腔积液。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高脂血症和血压升高等代谢异常。
3、诊断
需通过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检测评估病情。确诊依赖肾穿刺活检,电镜下可见基底膜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及钉突样结构形成。同时需排查乙肝病毒、肿瘤标志物等继发因素。
日常需注意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蛋白质摄入量0.8g/kg/天为宜。建议每月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指标,若出现尿量减少或水肿加重应及时肾内科就诊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