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和护理需根据病因及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方案,主要包括治疗原发病、替代治疗、抗凝治疗、支持治疗以及护理措施。具体方案需由医生评估后实施,患者需严格配合。
1、治疗原发病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由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诱发,控制原发病是关键。例如严重感染需使用头孢曲松、美罗培南等抗生素;恶性肿瘤需通过化疗或手术干预。及时控制原发病可阻断凝血异常进展。
2、替代治疗
针对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或输注血小板悬液纠正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1g/L时需补充纤维蛋白原制剂,以改善出血症状。
3、抗凝治疗
肝素类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可用于抑制过度激活的凝血过程,尤其适用于以血栓形成为主的DIC患者。使用期间需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加重出血风险。
4、支持治疗
维持器官灌注,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或血液净化治疗。同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保证营养支持,如静脉输注白蛋白、氨基酸等。
5、护理措施
密切观察皮肤瘀斑、穿刺点渗血等出血表现,记录尿量及意识状态。操作时避免创伤性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预防感染。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缓解焦虑情绪。
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碰撞或剧烈活动加重出血。治疗期间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若出现意识改变、呼吸困难或严重出血,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