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癌是鳞状细胞癌的简称,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常见于皮肤、肺部、食管等部位,其发生可能与长期紫外线暴露、吸烟、HPV感染等因素有关。以下是关于鳞癌的具体分析:
1、疾病概述
鳞状细胞癌起源于皮肤或黏膜的鳞状上皮细胞,具有侵袭性生长和转移潜能。这类癌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鳞状分化特征,例如细胞间桥和角化珠。鳞癌的恶性程度因发生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皮肤鳞癌相对预后较好,而肺鳞癌恶性程度较高。
2、常见发病部位
该肿瘤可发生于多个器官,皮肤暴露部位(头面部、手背)最为常见,占所有皮肤恶性肿瘤的20%。其他高发部位包括肺部(中央型肺癌常见类型)、食管中段、宫颈鳞柱交界区以及头颈部(口腔、喉部)。不同部位的鳞癌临床表现和生物学行为存在差异。
3、主要危险因素
长期紫外线辐射是皮肤鳞癌的首要诱因,可使表皮细胞DNA发生突变。吸烟与70%的肺鳞癌发生相关,烟草中的亚硝胺等致癌物直接损伤呼吸道黏膜。高危型HPV感染(16、18型)与宫颈、口咽部鳞癌密切相关。长期接触砷剂、煤焦油等化学物质,以及慢性皮肤溃疡、瘢痕等持续炎症刺激也可诱发。
4、典型症状表现
皮肤鳞癌多表现为红色硬结,逐渐形成溃疡性肿块伴坏死结痂。肺鳞癌患者常见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胸痛及呼吸困难。食管鳞癌早期表现为吞咽异物感,进展期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宫颈鳞癌可见接触性出血、异常阴道排液。头颈部鳞癌可能导致声音嘶哑、口腔溃疡不愈等症状。
5、临床治疗方法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早期病例的首选方式,如肺叶切除术、食管癌根治术。放射治疗适用于手术禁忌或中晚期患者,常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化疗方案多选用铂类联合紫杉醇类药物,晚期患者可联用抗EGFR靶向药物(如西妥昔单抗)。近年来PD-1/PD-L1抑制剂在复发转移性鳞癌中展现出较好疗效。
预防鳞癌需避免已知致癌因素,建议户外工作者做好防晒,吸烟者尽早戒烟,适龄女性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出现持续性咳嗽、皮肤溃疡不愈、异常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到肿瘤科或相关专科就诊,通过病理活检明确诊断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