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通常是指通过人体自然腔道或微小创口,借助影像设备引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手段。其优势包括微创性、影像学引导精准性以及治疗范围广泛性,适用于心血管、肿瘤、神经等多个系统疾病。
1、微创性
介入治疗多数情况下仅需在皮肤表面进行数毫米的切口,通过导管等器械抵达病变部位。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该方法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小,术后恢复时间通常缩短50%-70%,患者住院周期普遍可控制在3-5天。常见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仅需穿刺桡动脉即可完成操作。
2、影像学引导
治疗全程依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CT等影像设备实时导航。DSA系统可提供每秒30帧以上的血管动态图像,帮助医生精确判断病变血管的直径、狭窄程度等参数,确保导管和支架等器械的精准放置,定位误差通常控制在1mm以内。
3、治疗范围广
在心血管领域可用于急性心梗的溶栓治疗,肿瘤科常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癌,神经介入可处理脑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消化系统方面,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可有效缓解门静脉高压,成功率可达85%-90%。
接受介入治疗前需完善凝血功能、影像学等检查,术后需观察穿刺点渗血情况。虽然介入治疗创伤较小,但仍存在血管损伤、对比剂过敏等风险,具体方案应根据患者病情由多学科团队讨论制定。治疗后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